暑假期间,苏州大学9001cc金沙以诚为本(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商学院组建了一支“薪火”实践团。组织成员于家乡开展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号召大家对传统文化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作为社会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
我跟随学院的“薪火”相传苏州小分队对苏州本土非遗文化进行了调研和宣传,主要围绕苏绣、盘金绣、旗袍展开了实践活动。夏日炎炎,小分队成员的兴致却丝毫不减,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我们不仅与非遗传承人、手工艺大师进行了丰富的对话交流,同时还见识到了平常市面上难以见到的手工艺佳品。
图为卢建英大师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为大家介绍苏绣的精髓。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章春浪 摄
苏州平江路上兜售刺绣摆件的商家不在少数,我们在参观、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有学生、老师、艺术家们慕名而来。近几年苏绣的发展很快,在产业繁荣的同时,苏绣这门传统的技艺也蒙上了浓厚的商业化气息。在这些快节奏的商业利益中,卢老师认为艺术是急不来的,急了就出不了好作品,一份好的作品是有灵魂的。所以作为一门传统工艺,工匠必须把心沉淀下来,才能达到物人合一的境界。卢老师告诉我们:艺术是高于利益的!出生于苏绣世家的卢老师自幼受到奶奶和妈妈的熏陶,对苏绣有一份与生俱来的喜爱,初时把这门手艺当做生计所用,随着钻研越发喜爱,自1989年卢老师仿古绣作《罗汉轴》被台北凤甲美术馆收藏后,就决定此生与苏绣再也不分开。年近五十的卢老师看起来依然青春活力,一边坚持创作,不断寻找机会超越自我,创造更好的作品。这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民间艺术家对于艺术所怀揣的那颗纯粹的心,绣针所小,但有灵魂,有江南韵味,有人格精神。一针一线,是修身,是持家,是入世。
图为两位快近六十岁的手工艺者为大家展示苏绣中的盘金绣。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章春浪 摄
眼前的景象让大家沉浸在温馨的画面之中,内心的愉悦之情油然而生。可每当温馨愉悦之后,我总会陷入莫名的沉思与危机感之中。在与各位的大师的交流中,我们被告知甚至是提醒最多的一句话便是:老祖宗的手艺可能真的会失传、这些优秀的手工艺作品也都会有进入博物馆的一天。我为此感到震惊,难道真的会失传嘛?眼前的大师和手工艺者们都是那么的一脸慈爱沧桑,年轻时乌黑的头发已有如严冬初雪落地,像秋日的第一道霜。根根银发半遮半掩,若隐若现。脸上条条如纹,好像一波三折的往事。这不正如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之中那些悄然黯淡的传统文化嘛?据我们了解,最年轻的一位也已是近五十岁的高龄,活动现场无一位更年轻的传统手工艺者。难道这些真的会失传吗?回顾我们自身,每天被网络上各种娱乐活动包围,或许早已失去了那份一坐便是一天,一天便是一幅画的闲情逸致。不难发现,国画正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毛笔早被鼠标排挤到书架的角落;茶道在中原土地逐渐失落。
图为卢建英大师与大家交流传统苏绣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章春浪 摄
难道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真的会在我们的手上被湮没进历史的遗迹吗?答案是不会。因为通过此次活动让我们深刻的了解到非遗文化、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坚定了我们保护和传承非遗的信心。所以,我们应该放慢追逐快节奏生活的脚步,去捡起心灵深处关于你的记忆;我们应该淡却金钱至上的观点,去治愈那历经风雨的人类文化遗珠。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长河中熠熠生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同时又具有时代特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每个地域都有它独特的文化与魅力。“非遗”是一个地区历史底蕴、文化根基和传统积淀的体现。现在,让我们怀着敬仰之心,以未来世界的主人的心态对待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把根扎下,让心灵之花璨然绽放;把根扎下,让民族之树枝繁叶茂。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苏学子在行动!
图为“薪火”相传苏州小分队与卢建英大师在中华绣庄中的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章春浪 摄